撰文/《财经天下》周刊作者刘冬雪
编辑/陈芳
硬防晒突然火了
北京90后白领李莉最近坐地铁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车厢内的女性十有八九穿着防晒衣,她感到特别震惊,为此专门发了一个朋友圈:“防晒衣今年咋这么火?地铁里有一大把人在穿。”
没想到这条信息引发了热烈讨论,留言里不少人回复称“已经入手好几件防晒衣”,至于原因,大多数是怕被紫外线晒黑晒伤。
这种情况在天气相对炎热的广州更为普遍。“广州的太阳哪怕只晒一分钟,我都觉得皮肤疼。”在广州读大二的安琪,算是领教过广州太阳的热情似火。“广州街头全副武装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学校冬季都有人撑伞。”安琪对《财经天下》周刊说。
同样谈紫外线色变的,还有深圳上班族李思瑶。因为喜欢户外活动,穿防晒衣、戴防晒帽,是李思瑶最常见的搭配,务必不使自己一丝肌肤暴露在阳光下。
而对于誓要捍卫白皮肤的刘孜来说,防晒注定是场持久战。她每天要从家开40多分钟的车到单位,她担忧地表示:“听说在车上特别容易晒黑,紫外线还会加速皮肤老化。”
这种被小姐姐惧怕的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对应真空中波长为nm-10nm辐射的总称。虽然紫外线具有杀菌、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等作用,但过多进入人体内,不仅会让皮肤变黑、老化产生皱纹,严重的还会导致皮肤癌。
这些恐惧焦虑在被放大后,人们就越来越抵触紫外线,也因此入了商家的坑,买了各种各样的防晒利器。
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交媒体。在小红书平台上,数十万用户在这里教人们防晒,光防晒笔记就有多万篇,遮阳伞和防晒衣的笔记也有20多万篇,就连防晒帽的笔记都有8万多篇。安琪说,自己在看完小红书后,就陷入了紫外线焦虑,害怕自己被晒伤晒黑。
而与前两年不同的是,今年社交媒体上的防晒霜种草文案少了一些,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硬防晒”,主要是指以伞、帽子、衣服、墨镜等来遮挡紫外线的物品。
图/视觉中国
这种转变起因来自之前刷屏的一场防晒霜测评,当时一张人体背部的图片在社交媒体疯狂流传,其背部被分成了十几个宫格,宫格里涂的是各种不同品牌的防晒霜,中间用黑色胶带进行区分,然后在阳光底下晒几个小时,来判断哪个防晒霜的效果好。
结果出乎意料,几次测试下来,效果最好的居然是黑色胶带遮挡的皮肤,而涂防晒霜的皮肤或多或少都有点变色。
此后,硬防晒开始走红,各种“硬核防晒攻略”被大数据推送到消费者跟前。虽然攻略大同小异,但无一不是在教消费者怎么将自己包裹成个“中东贵妇”,然后白到发光。
不久前,李思瑶看完几篇攻略后,就不再买防晒霜了,成为了硬防晒的一员。她跟着小红书上的攻略,入手了第一件防晒衣OhSunny。短短三个月,李思瑶夏季日常服饰基本被防晒衣承包了,她买了蕉下、小町娘、南极人、优衣库、UV等各种品牌的防晒衣,购买时不仅要求防晒,还得要求款式好看、适合日常穿搭。
刘孜讨厌涂防晒霜,是觉得防晒霜的使用感不佳,涂在身上黏糊糊不透气,而且必须定时补涂,不然效果就大打折扣。另外,防晒霜卸不干净的话,容易伤害皮肤。最终,刘孜也入了硬防晒的坑。“我买了一件带手套和宽帽檐的防晒衣,这样在上下班路上开车,连手指都不怕晒黑了。”
《财经天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