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不等于“晒”,紫外线强度受多因素影响
紫外线并非夏季的阳光所独有,而是每天都存在,只不过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紫外线的量逐渐增加。数据显示,一年中,3月至4月紫外线已达盛夏的90%,5月至8月为全年度紫外线量的高峰期。即使在冬季,紫外线的量也有夏季的1/3。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静介绍,紫外线强度受太阳高度、纬度、云量、海拔高度、天气、地面植被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大体而言,我国紫外线辐射的分布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高原高、平原低”的特征,在北纬30度附近的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在海拔越高的地区,大气层相对越薄,到达地面的紫外线相对越多,所以“高原红”常常成为这里人们的特征。
同时紫外线强度也随季节、纬度发生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低纬度高,高纬度低,但东部地区的纬度差别较小。
王静指出,紫外线强,预示着太阳对地面的辐射增强,气温当然就升高。不过,紫外线强度与气温高低并不完全成正比,“热”和“晒”是有区别的,我们被太阳晒会感到热,是由于红外线而非紫外线。
此外,气温不高但紫外线强度较强的情形也是存在的,例如,当干冷空气入侵使天气转晴时,冷空气带来的降温与太阳辐射增温相抵消。这时,虽然气温不高,但是紫外线强度却很强,防晒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紫外线指数:一把实用的“太阳伞”
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城市的气象部门开发了各类环境气象指数预报产品,其中的紫外线指数预报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有用且深受公众欢迎的预报服务产品。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方法,紫外线强度一般用紫外线指数(UVI)来度量。”王静说。紫外线指数是衡量某地中午前后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可能损害程度的指标,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损害是根据“红斑效应参照谱曲线”制定的。
根据年新制定的紫外线指数标准,紫外线强度划分为弱、中等、强、很强和极强5个等级。“紫外线指数在2以下,人们可以放心安全地呆在户外;指数在3至6之间,人们外出时就该采取保护措施,比如,中午尽量寻找遮荫处,不要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指数在8至11甚至11以上,如果还在户外,赶紧找个庇荫处躲起来,防晒服、防晒霜、遮阳帽和太阳镜,一样都不能少。”王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