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即烫jio,被晒即变黑。
这个夏天,全国多地都开启了“热哭”模式,面对日渐强烈的阳光,防晒再次上演“刚需”热潮。
防晒霜、防晒喷雾、冰袖、防晒帽、遮阳伞...从化学防晒到物理防晒,人们选用的防晒方式多种多样。在微博、小红书、B站等社交平台上也有各式各样的防晒安利,而说到物理防晒产品,在这些平台,蕉下的“小黑伞”被不少用户提及。
作为防晒界的“黑马”,蕉下只用了短短九年时间,便从“小黑伞”破圈到赴港ipo,细究其据其背后的发展逻辑,一方面是抓住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印证,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如今,蕉下进入城市户外市场,又会迎来什么样的变量?
短期崛起后的底层逻辑
随着户外生活逐渐大众化,人们的防晒需求也在高速增长,而押对"防晒焦虑"的蕉下,也在短时间内迎来销量高峰。根据灼识咨询,以年总零售额及线上零售额计,蕉下都是中国第一大防晒服饰品牌,分别拥有5.0%及12.9%的市场份额。
而深挖其崛起的源动力,我们或多或少也能看出蕉下发展的底层逻辑。一方面,蕉下在行业空白期抢占赛道,凭借“非常规”的产品和理念输出快速占领市场。
年,蕉下推出首款爆品双层小黑伞,这是蕉下布局物理防晒市场的切入点。彼时,国内物理防晒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市场更没有专门做防晒伞的公司。
蕉下的小黑伞一面市,便逐渐打破人们对于雨伞“雨天遮雨”的常规功能认知。虽然遮阳伞难有新概念,但蕉下的“小黑伞”出来之后,给消费者的体验却与之前的认知有很大不同。
区别于传统伞具,蕉下的小黑伞并不只是具有防晒的功能性,在设计上更注重女性对于美感和便携度的外在需求,在产品设计上,蕉下“反其道而行之”,将精致的图案配在伞的内里,而外部则为纯黑色图层,这种具有“反差感”的设计也是蕉下快速出圈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除了产品差异之外,蕉下的DTC商业模式也是助推其在短时间内出圈的因素之一。
DTC商业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不经过中间商渠道,品牌通过自建